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越战结束后,越南全国上下都在喊“重建”,可谁也没想到,最难修复的,不是城市,不是工业,而是人口。
为了补上战争撕裂的人口缺口,一种极其激进的方式悄然开始。
死了太多男人
1975年4月,西贡陷落。越战宣告结束,美军撤走,北方统一全国。
展开剩余90%一场持续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停下,可留给越南的,是一个严重失衡的国家。
这场战争打得太久,征兵太狠。
从1965年开始,年满十八岁的男性就必须服役,很多农村甚至十五岁,就开始编进民兵序列,越战后期的前线,越来越多十六七岁少年被拉上战场。
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估算,到1976年时,越南15—50岁的男性人口减少超过120万。
南方部分省份,男女比例一度低到1:1.8。
有的村子,整条街只剩下老头、小孩和年轻寡妇。
一个省的女青年中,超三分之一“找不到对象”。
战争刚结束,家家户户忙着埋人认尸,扫雷、修路、迁坟,任务多到没人去管婚姻登记。
可国家层面已经开始急。战争打完了,要发展,先得有人口。
越南当时面临两个棘手问题,一是“男的不够,女的没法生”,二是“城市拥挤,农村空心”。恢复人口成了中央任务,被定成“国家优先级”。
1976年初,胡志明市、芹苴市、同奈省等地,先后开展“人口恢复试点”。
地方干部开会第一项,就是“如何鼓励青年女性尽快婚育”。
文件不公开,内容却一步步落实。
到1978年,越南开始下调法定婚龄。全国大部分地区规定,女性16岁以上可婚育,特殊地区甚至15岁也可以登记结婚。
很多女孩子十四岁就被媒人领走。村委会盖章,公社配房。没人管她愿不愿意。
政府推动早婚政策,还有另一条路径:动员“复员军人”优先结婚。大量退伍士兵刚放下来,就被分配对象、分配住房。
南方地区婚姻登记量激增。
1978至1981年,胡志明市平均每年新增婚姻登记18万对,比战前高出三倍,平均女性结婚年龄从23岁降到17岁。
看起来像是恢复速度快,实际上问题才刚开始。
这些政策拉起婚姻数量没错,可其中相当一部分是“分配型婚姻”。男方退伍,女方配属,手续齐全,感情空白。
很多女性根本不知道对方是谁,就被送进婚房。
越南南部的边和、隆安、前江等地,甚至出现“大龄复员军人共享妻子”的灰色现象。
一夫多配,一周轮住,官方不认账,地方默认存在。
从纸面上看,人口在回升。1976年越南总人口为约4800万,十年后突破6300万。出生率每年递增3.4%,数字亮眼。
实际情况并没那么乐观。很多女性在这种政策压力下,不得不提早承受生育和家庭责任。有的女孩16岁生三胎,18岁带一群孩子住在集体棚屋。
“重建”的代价,悄悄压在了女性身上。
生育成任务,不生要问责
婚龄下调只是开始。更狠的在后头。
1979年,越南计划委员会发布内部通知,各省需“完成人口增长指标”,同时下发“育龄女性基数表”。
每一千名女性,要完成多少初婚、多少初育、多少再育,计划清清楚楚。
政策语言不带情绪,落实到人身上就变了味。
乡村干部下到村组,要求“清查未婚女青年”。年满16未婚的,要登记理由。
有些地方甚至设立“婚育责任人”,干部每周入户一次,看谁该结婚、谁该生育、谁未报备。
婚育成了指标,完不成要“回访谈话”,工作岗位、配房顺序都会被影响。
女青年不想结婚,就不能申请工作推荐信;不配合安排,可能被扣发口粮。
南方农村出现一种特殊文件:“婚育安排通知单”,盖着村公章,写明“xx女青年建议于xx年xx月安排婚育”,下方签字栏预留两人——男方和村干部。
这种制度后来虽然没在中央公开承认,但在数十个南部县区都实打实存在过。
女性被裹挟进“恢复人口”的机器里,身份从“人”变成了“生育资源”。
更严重的,是多配制现象。
男女人数悬殊大,一夫多妻情况逐渐蔓延,尤其在退伍军人集中安置点。
很多老兵没地、没钱、没亲人,被安排在农场、糖厂、林区。地方组织鼓励多户合住、共享配偶,有人一口气“娶”了四个寡妇。
这不合法,却不被处理。
女性在这些“群婚制”中毫无话语权。怀孕、生育、哺乳、再怀孕,一年内两次生育并不少见。
芹苴市郊一个女工厂宿舍,1981年统计数据显示,该年全宿舍104名女性,出生婴儿167名。平均每人1.6个孩子,最年轻母亲年仅14岁。
生育压力,不止落在身体,很多女性要白天干活,晚上还得轮流“履行家庭义务”。
医疗跟不上,哺乳品缺乏,儿童死亡率居高不下,有的孩子三个月没名字,连户口都没上。
女人们苦,孩子们更苦,政策没有停,指标没有减。
这些片段,如今只能在旧档案、访谈纪录、亲历者回忆里看到,没人再愿意提起。
一个男人娶三个老婆,不稀奇
越战后越南男性锐减,为了恢复人口,一夫多妻成了默认方式。没公开承认,地方却默认存在。
很多退伍军人被安置在“经济区”,地给了,配偶也给了,一个男人配两个女的,或者兄弟共娶一人,由村干部背书。
芹苴、平定、同奈等地都出现了类似现象。
有人三位妻子分开住,晚上轮班休息,孩子都认一个爹。
粮票、奶粉、户口、住房都和生育挂钩,女人们若不结婚、不生育,就拿不到配给、也排不上房。
更普遍的是“挂户育婴”。
一个男人名义上“娶”几个女的,生完孩子就散。名字在户口上,感情在登记表外。
政策激励“高产户”。有女青年三年内生三胎,被写进光荣榜,贴在村委门口,写着“贡献突出”。
数字确实在涨。1976年全国人口4800万,十年后达6300万,出生率每年上升3%以上。
可背后的代价,全落在女性身上。
女人成了工具,话说不出口
生完孩子,很多女性被集中安排进“育婴点”。几十人轮流照顾几百个婴儿,三小时一次喂奶,夜里照常排班。
奶不够用,就兑糖水;衣服不够,就共用尿布。孩子之间没名没姓,母亲只认编号。
有人从来没见过孩子的父亲,更多人甚至不清楚,是谁让她怀上了孩子。
越南妇联曾下发文件:“女性是国家人口恢复的中坚力量。”意思很清楚:必须生,而且要快生,多生。
政策最激进时,干部按表清查未婚女青年,谁年满16没结婚就要“谈话”。
没人关心她们愿不愿意。只看有没有娃,有没有报户口,有没有贡献。
1984年,越南新生儿达到230万,创历史记录。女性平均初育年龄降到19岁,15岁以下产妇超16万人。
这些数字成了“战后成果”,却没人提生育者是谁,过得怎么样。
1986年人口政策放宽,婚育不再强制,集体婚育机制解散。可那几年留下的阴影,永远埋在很多人心里。
她们说,自己像牲口,被用来“完成任务”,生完孩子就没人再问一句。
参考资料
1. 《越南妇女生育政策研究报告(1975–1985)》,越南国家人口与发展委员会,2020年内部解密摘要
2. 《“一个男人三个妻”:越南战后多配婚姻现象调查》,搜狐新闻专题,2024年5月28日
参考资料
1. 《越南妇女生育政策研究报告(1975–1985)》,越南国家人口与发展委员会,2020年内部解密摘要
2. 《“一个男人三个妻”:越南战后多配婚姻现象调查》,搜狐新闻专题,2024年5月28日
发布于:福建省永信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