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0日,入伏第一天,多彩贵州马拉松超级联赛(第四站)暨2025“初好刺梨”六盘水马拉松(以下简称“六马”)鸣枪开跑。
这座城的时间,在42.195公里的酣畅里,肆意丈量。
从1到10,从无到有,从铜牌赛事跃升为国际田联精英级赛事……回望2013年首届“六马”发令枪响,这座“江南煤都”的沉寂,被慢慢划破。
一场马拉松的起跑线,成为这座城市转型的起点。
展开剩余86%跑完吃一碗羊肉粉 唐福琼 摄
一条赛道,奔向梦想
跑在三伏天的马拉松,起步于转型困局。2005年,传统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六盘水获中国气象学会颁发“中国凉都”证书,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,但这一名头早年只在省内“打转转”。
追问与求索中,六盘水果断决策——借力“凉”资源,以“人无我有”的胆识,在夏季国内外马拉松赛事大都进入“休眠”之时,另辟蹊径打造夏季马拉松赛,“六马”随之应运而生。
“近日,‘2013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’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风景秀美如画、海拔1800米以上的钟山大道上进行。六盘水市年平均气温12.3-15.2℃,夏季平均气温19.7℃,冬无严寒、夏无酷暑,是‘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’ 之一。正是看中了凉都这一独特的气候资源,中国田径协会与六盘水市签订了为期3年的赛事合作协议,力争打造全国仅有的‘清凉马拉松’。”
这是一则刊登在中国体育报上的消息,也就是这一年,六盘水顶着“夏季马拉松生存难”的压力,凭借“全国唯一夏季高原马拉松”的定位,在全国众多赛事中,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
这一年,参赛人数不过一万余人,沿途观众也只是好奇地驻足张望。一条赛道,第一次把六盘水放进了中国马拉松版图,也第一次把这座工业城市和奔跑深度绑定。
赛道旁加油的孩子 唐福琼 摄
一场奔跑,点燃自信
马拉松赛事自带整合城市资源、拓展城市空间、展示城市形象、促进城市转型的天然属性。第一次把“马拉松”搬上街头,六盘水对“42.195公里”尤为陌生。
赛事初生,试探前行。起点位置几度迁移:钟山大道与麒麟路交会处、凤凰大道青峰路口,最终落点人民广场。
十年“六马”,以矗立在广场中央的乌蒙铁塔为原点,以奔跑为笔墨,在42.195公里的长卷上挥毫——
清流倒映蓝天,绿柳垂绦拂岸……马拉松最动人的诗行,写在赛道两边。用心——遵循“降坡度、减弯道”原则,以坦途取代崎岖,化作平缓的鼓励;用情——从荷城老街的斑驳砖墙旁掠过,明湖之畔,国家级生态画卷与奔跑的身影交相辉映,地标串联成线,编织出跑者美好的记忆与憧憬。
十年“六马”,跃升为全国知名“金牌赛事”,更成为市民心中的“城市节日”。起跑枪响,人们不再只是观望者,而是主动的参与者、志愿者、服务者,甚至是赛道上的参赛者。绿荫下的奔跑、街头巷尾的呐喊,夏季高原上的自由呼吸,每一滴汗水都找到了最顺畅的奔流方向。
一场体旅的盛会,一个市民的节日,一张城市的品牌……赛事带动的不只是体育,更是六盘水的城市自信——一个工业城市,可以用绿色和发展讲述自己;一座西南小城,也可以把马拉松办成金牌赛事。
而马拉松也教会这座城市:有时候,跑得远,不是看资源,而是看是否肯起步。
志愿者帮助跑者赛后拉伸 张敏 摄
一次转身,成就远方
十年“六马”,何尝不是这座城市“转身”的十年。当万余双脚掌叩响凉都大地,六盘水高质量发展的每个维度都在奋力奔跑——
一日办赛、多日停留,一人参赛、多人消费……马拉松的号角唤醒消费热潮,2024年“六马”赛事期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16.8万余人次,带动文旅消费1.86亿元。一碗羊肉粉借“六马”券走向全国加盟店、一颗刺梨果随跑者行囊远销四方、“安六高铁”每日超2万旅客涌入,诠释出“跟着赛事去旅行”的时代风尚。
循着借“赛”出山的路径指引,六盘水问道体旅融合,54个A级景区、9个省级度假区串珠成链,春采茶、夏避暑、秋康养、冬滑雪,从“一日竞赛”到“全季狂欢”,从“赛事IP”到“城市品牌”,其势在“变”,其势在“合”。
时也、势也,“人潮”即是“钱潮”,奔跑即是方向,当“流量”变“留量”,“竞技”则变“经济”。
十年,是距离,是从煤尘飞扬奔向绿意葱茏;
十年,是速度,是以马拉松为尺,一次又一次的压线冲刺;
有人说,一座城市的气质,藏在它选择办什么样的赛事里。十届赛事过去,六盘水奔跑依旧,激昂宣扬:高原之上,山不再只是阻隔,跑道不止通往终点,更通向未来——
奔跑,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向。
呐喊 唐福琼 摄
避暑新玩法:跑场马拉松
三伏天跑马拉松,这个画面,你想过吗?
七月的太阳把华北平原和江南丘陵烤得火辣辣,南方不少城市的户外马拉松早就悄悄偃旗息鼓。可谁能想到,在贵州西北乌蒙山深处,却有三万多名跑者,涌进被称作“中国凉都”的六盘水,趁着清晨平均20℃的天然空调,在赛道上奔赴一“夏”清凉。
对马拉松选手来说,“夏天能去哪儿跑?” 一直是个世纪难题。高温、高湿,还有潜伏的热射病风险,都是让人望而却步的隐形威胁。不过,在年均气温15℃的六盘水,七月清晨还有凉风作伴,把这样的天然冷气放到消费市场里,就是妥妥的“硬核比较优势”。
以前,六盘水人靠矿井和烟囱吃饭。现在,一场马拉松成为这座城市打出了“第二张牌”的流量密码——32,000名跑者,带火了酒店、餐饮、交通等直接消费,更带来了直播、短视频和刷屏朋友圈的“城市名片”。对游客来说,“跑完还能避暑”,对凉都而言,凉爽成了生意,汗水直接变成了GDP。
从“煤都”到“凉都”再到国家首批“气候适应型城市”,过去十年,六盘水完成了一次低调而高效的自我更新。
“六马”,不只是一场比赛。背后更是一篇“气候经济”文章:把“凉”卖给全国跑者,也卖给渴望清凉假期的避暑客。
跑完一起吃西瓜 冷光亚 摄
酒店民宿一房难求,景点人山人海,各式房车开进山野……一场马拉松带动的不只是门票和奖牌,更是一条围绕“凉资源”打造的气候经济链:生态旅游、康养产业、民族文化展演、地方农特产,甚至整座城市的形象,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。
不过,“凉”可不是六盘水的独家秘方。贵州有,云南有,甘肃、青海也有。六盘水凭啥能跑得远、跑得久?
答案就藏在这场马拉松的无数细节里:从方便到位的交通接驳,到贴心免费的“爱心送跑”,从赛道上的民族歌舞到全城志愿者的笑脸服务——六盘水不仅把凉爽当卖点,更把服务做成了品牌,把文化揉进了体验里。毕竟,赛事只是开头,真正的“气候经济”,拼的是能不能把流量变留量。
一场马拉松,也是一座城市的长跑,而“凉经济”,还需要一场持久跑。
7月20日清晨,数万跑者从人民广场鸣枪起跑。每一个脚步里,藏着对PB(个人最好成绩)的渴望,也藏着这座城市用凉爽撬动未来的野心。
或许有一天,“煤都”这个旧标签会彻底被“凉都”替代。到那时,六盘水带给人们的不只是山高水长,还有盛夏里自由奔跑的底气和从容。
而这场马拉松的意义,也早已不止那42.195公里!
来源 《贵州体育报》
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尚宇杰
编辑 胡春霞
二审 张紫莹
三审 王晓峰
发布于:贵州省永信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